1.行业与产业信息子库

衡器行业介绍

2019年11月28日  点击:[]

衡器行业介绍

一、行业协会网址

中国衡器协会主页:


二、衡器协会简介

中国衡器协会成立于1983年,现有会员近300多个。会员由从事衡器生产、经营、管理、科研、设计、教育等企事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

中国衡器协会是跨系统、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全国性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是会员之间横向联系的纽带,是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是政府加强行业管理的助手。协会的宗旨:团结会员共同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以提高行业素质,推动技术进步,促进我国衡器行业的改造和发展,实现衡器工业现代化为目标。积极维护行业利益,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为政府服务、为会员服务。

中国衡器协会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欧洲衡器制造商协会、德国衡器协会、日本计量机器工业连合会、美国国际计量称重协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衡器协会主办的每年一届的衡器展览会已成为著名的行业盛会,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业内人士的关注。

中国衡器协会现有衡器技术专家委员会和轨道衡专业委员会两个分支机构。

三、中国衡器发展史

衡器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至今就有两千二百多年。

衡器是计量器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人们称计量为'度量衡'。所谓度,是指用尺(如古时的骨尺、牙尺及以后渐次问世的竹尺、木尺、皮尺、钢尺等)测量物体的长短;所谓量,是指用容器(如古时的合、升、斗、斛及以后使用的量桶、量杯等)测量物体的体积;所谓衡,则是指测量物体重量。

衡,应始于原始社会末期,据史料记载距今已有4000多年,当时出现了物品交换,但计量方法则是靠眼看手摸;而作为计量重量的器具--衡器,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夏朝;春秋战国时期已掌握了杠杆原理,战国中期在楚中一带已广泛使用天平和砝码称量黄金,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计量标准不一,较为混乱,直到秦统一天下后,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实行商鞅变法(公元前221年),才统一了度量衡标准;宋朝时期出现了准确度达到1厘(40mg)的戥秤,标志着当时的衡器已具有相当可观技术水准。

但是,衡器在我国又是'千年一贯',直到二十世纪初期才有外国人将金属质秤带进我国。据载,我国于1918年出现了修理外国台秤的作坊。当时英国人到中国来进行贸易,货船自带台秤,台秤损坏了由中国工人为他们修理,但控制很严格,不准仿造。后来我们掌握了技术,于1922年在上海开始仿造,首家厂名为'岑南德记台秤修理厂';1926年南洋华侨陶志祖先生在上海开办了'陶记磅台秤修理制造厂',修理并制造台秤,秤的承重件都是铸造的,标尺是铸铜件,承重转换件为'球式';1931年日本产品进入中国,他们用的承重转换件为'刀式',由铸刀改为鑲刀(1963年起草并于1965年批准的台案秤国家试行标准均采用鑲刀式结构)。作为现存的衡器行业的'老字号'--天津衡器厂,建厂于1924年,当时厂名为天津市明权度量衡厂,坐落在我国工人阶级发源地之一的天津三条石,是一个只有3名工人的私营手工业作坊,厂房面积40余平方米,从事修理台案秤业务;此后十余年,工人数虽有所增加并添置了小钻床和砂轮机,但仍以修理业务为主,直到1938年才形成了年生产销售50台500kg台秤的规模。

一九四九年后,中央人民政府将日伪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留下的 几个度量衡制作所收归国有,并由轻工业部归口管理衡器工业。据1952年统计,当时衡器工业只有15个国有企业,而员工总计仅有2100多名,200人以上的有长春、沈阳、南京等度量衡厂,其余均为百人以下,最小的宁夏度量衡厂只有6个人。这些小厂的厂房破旧、设备简陋,仅有8家能生产台、案秤,其余只能生产木杆秤;当时统计的私营企业多达2379个,但大多数是两、三个人的小作坊,这两千多个私营企业总共有镟(车)床30台、钻床55台、砂轮55台、刨、铣床各1台;当年统计的台、案秤总产量为12,869台,木杆秤30,573支。这就是新中国衡器行业起步时仅有的基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衡器工业迅速崛起,通过国家直接投资及地方企业自筹款项,从体制上(公私合营等)和生产规模上改组改造了一批手工业小厂、老厂,同时还从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期新建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目前全国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的衡器厂多数建厂于此时),衡器行业才有了一个基础,但大多数为集体所有制的小型企业。从六十年代开始,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大型、专用衡器,衡器行业的生产也上了一个台阶。截止到1982年,即经过全行业三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能够批量生产大型及专用衡器19类、150多个品种、500多个规格,承担国家计划的大型专用衡器厂有24个,年总产量达到17.67万台,比1952年(274台)增长了644倍;大型专用衡器产值在衡器总产值中所占比例大大高于日用衡器;衡器产品从以民用为主转向更多地为现代工业大生产配套服务,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国内外贸易、教学、科学研究、医疗卫生、国防建设等领域,在各行各业加强管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致在对外贸易交往中维护国家声誉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基础行业。

从1983年中国衡器协会成立至今的二十年间,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衡器工业的管理体制、行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水平以及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更是变化巨大,远非昔比。如今我国已能够独立设计制造精度高、运行快、计量准确的各种电子衡器,"手动改自动,机械改电子"已成为衡器行业不可逆转的方向;自行开发和技术引进并举,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科教工贸结合,中外合资合作,全行业历尽风雨沧桑已经展现出高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协会也在全行业中逐步形成并确立了他的主体地位。据"八五"计划 末期(1995年)统计,全国衡器生产厂家达到300多个,固定资产约9亿元,职工队伍超过4万人,年产各类衡器总计333.8万台,为"七五"计划末年(1990年)的1.8倍;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6.5亿元,实现利税1.7亿元;销售增幅高于产值增长,上缴税金增长高于利润增长,行业运行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九五"期间,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明显加大,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衡器工业攀上空前的高峰,以令人鼓舞的成就告别二十世纪,据2000年底统计,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了衡器企业,生产厂家逾600个(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合资及独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分别占企业总数的5%、25%、7%、6%,其余为民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达28亿元、净值16亿元,各类衡器总产量达到560万台,工业总产值达到23.8亿元,实现利税2.6亿元;据海关统计,2000年衡器产品出口总额达到13,665万美元,比"八五"计划末期增长2.1倍;现行标准录入的各类衡器都有了电子产品,部分电子产品已达到国际九十年代初、中期技术水平。

五十多年来衡器工业迅速发展的成果,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取得的,国家对衡器工业予以足够重视和多方面的支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七五"计划末期,国家通过轻工业部(含二轻工业部)拨给衡器工业的投资累计37,360余万元、外汇1,000多万美元,其他系统(包括机械、冶金、国防工业、铁道和计量等)以及地方也有一定数量的投资,总投资额达5亿以上、外汇超过2,000万美元。纵观半个多世纪以来"衡器"这个原先在人们印象中以木杆秤为标志的计量器具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令我们全行业感到鼓舞和自豪,也令许多外国同行感到惊讶和钦佩。中国衡器业已经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在新世纪中,昂首阔步,攀登新的高峰。

如今的现代衡器则是融合了计算机、微电子、信息处理以及自动控制(包括PLC)等多项技术的知识密集型产品。除计量功能外,它还有监测、运算、控制、管理等多项功能,成为控制产品质量、降低物品消耗、提高劳动效率、保护正当商贸等环节中不可缺少的计量与控制设备,为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和重视,并被确定为国家强制管理的法制计量器具。

四、衡器产品分类

对衡器产品的分类,我国历史上的衡器产品分类是根据秤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定类和名称,计分为三大类,即杆秤、机械式秤和电子秤。

(一)杆秤

杆秤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和庞大的市场。秤杆有骨杆、木杆、金属杆(铜杆、铝杆);秤砣有石砣、金属砣;提绳有二提绳、三提绳。计量单位的演变由夏商时期使用铢和两,发展到周朝时期铢、两、金、均、石(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均,四十均为一石)。据古籍记载,古代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共十六颗星为记,在秤杆上刻制十六颗星花,故成为十六两制秤,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五十年代改为十两制,即十两为一市斤,二市斤为一公斤。由于杆秤制作简易,携带方便,所以使用极广,八十年代我国杆秤年产量曾达到上千万支;但是,杆秤的操作不方便、计量速度慢、精准度差又是它致命的缺陷,随着市场的日益繁荣,这一缺陷对市场发展和百姓生活造成了越来越大的伤害,它的负面影响已远远超出了缺斤少两的范围。根据社会各界强烈反映,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94年9月23日联合发出《关于公众贸易当中限制使用杆秤的通知》,杆秤的位置逐步为自行显示衡器(电子式秤、弹簧度盘秤等)所取代,这预示沿用千载的杆秤将从人们的生活舞台上消失;但是,作为我国文明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光辉印迹将永载史册。

(二)机械式秤

机械式秤是指以机械结构为支点的称重器具的统称,包括天平、案秤、台秤、弹簧秤,以及工业用大型和专用衡器。

(1)天平:称重支点在中间的各种等臂杠杆,有天平和架盘天平(亦有不等臂架盘天平)等。

(2)案秤:称量在50公斤(不含50公斤)以下的杠杆式机械秤。

(3)台秤:称量在50公斤至1000公斤的杠杆式机械秤。

(4)弹簧秤:利用弹簧伸张求荷重的秤,有单面显示和双面显示之分。

(5)大型机械式衡器和各种专用衡器,包括地上衡、地中衡、轨道衡(分轻轨和重轨)、料斗秤、皮带秤、包装秤、吊秤以及钢材秤、牲畜秤、甘蔗秤、售粮秤、液体定量秤、称量车等;仅用于单一行业或单一工艺线上的测重计量器具称为专用秤,如邮政秤、香烟秤等。

机械式衡器的加工手段易于掌握,制造成本和销售价格较低,使用范围很广,因此目前在我国商用衡器产品市场仍占主导地位(按产量计占90%以上),在工业用衡器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但是,由于设计和加工、调试手段等条件的限制,机械式衡器体积笨重,精度和称重准确性及计量速度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已为性能优越的电子式产品逐步替代,它的市场在逐步萎缩,加工能力明显过剩。

(三)电子秤

载于秤的台座、盘、钩上的物品的重量由传感器蠕变反应平衡,由仪器数字显示的秤为电子秤。

电子秤集机、电、仪于一体,具有多功能、高精度、快速和动态计量、稳定可靠等特征,代表了衡器产品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产品标准中列入的十大类衡器(案秤、台秤、地上衡、地中衡、吊秤、皮带秤、料斗秤、检验秤、轨道衡和特种秤)均已实现了电子化。据近期统计,工业用衡器(按销售量统计)中的电子产品已占三分之二左右,技术水平比较成熟的静态衡器的计量范围可以从1μg到800t,部分非自动衡器(如电子计价秤、电子台秤、电子地上衡、电子皮带秤、电子吊秤和电子轨道衡等)已达到国际九十年代初期水平,有的产品达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水平;由于近十年来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商用衡器的加工能力迅速增长,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市场稳步发展。现在,电子计量称重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控制中,电子衡器的功能及应用拓展到更广泛领域。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经济市场的开放度加大, 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衡器产品和技术(如定量包装秤、自动重量检验秤、标签计价秤、电脑组合秤、耐压式计量给煤机等,以及应变计、称重传感器、称重显示器生产技术)进入我国,这对电子秤的进一步普及和提高必将产生积极的、巨大的影响。

衡器作为数据采集设备,其信号直接提供给以PLC为核心的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系统。

五、衡器发展展示

常州是中国研发及销售电子衡器最早的城市之一,经过将近30年的不懈努力,不仅成功地引进了一批批外资及国外先进的称重技术,而且也成长了一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强"的衡器企业,因而享有“衡器城”的美称。如今,整个常州拥有100余家各类衡器制造企业,从业人数4000余人,形成了面向不同市场、不同层面、不同用途的各具特色的产品体系和合理的生产格局。

产业特色:

1、经过多年的发展,常州市已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产品门类:1)标准工业类:车辆衡、地上衡、台(案)秤、吊钩秤、计数秤、称重传感器、称重仪表等产品;2)商用类:计价秤、条码秤等;3)实验室类:精密天平、分析天平、微量天平、湿度分析仪等;4)称重系统类:自动定量包装、液体灌装、散料秤、配料系统等。

2、以常州市宏事达电气制造有限公司为首的以出口为主的综合类衡器企业,产品涵盖了0.001g~200t的各种称重计量设备,用新专业主义的理念打造产品,塑造后工业时代的文明。其中自动定量包装产品秉承纯正欧洲风格而专业设计,精致于每个细节,处处闪烁着理性的光芒,以专业、品质而打造了中国定量包装领域的全新基准。

3、以梅特勒—托利多(常州)精密仪器有限公司为首的以称重传感器、称重仪表为核心的综合类衡器企业,内、外销并举,拥有比较完善的销售及服务网络。

4、以常州紫金智能机器科技公司为首的成套类工程公司,涉及钢结构、过程称重、物料输送、物料加工等多个领域。

5、常州衡器产业具有非常敏锐的市场感觉,不断的加强新产品开发并扩大应用,扩展新技术领域,向相邻学科和行业渗透,综合各种技术去解决称重计量、自动控制、信息处理等问题。

未来发展:

“十一五”期间常州市衡器产品总的发展趋势是小型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其技术性能趋向是速率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其功能趋向是称重计量的控制信息和非控制信息并重的“智能化”功能,其应用性能趋向于综合性和组合性。

同时更多的企业将以技术为先导、以质量为中心、以管理为基础,解决电子衡器工程化产品的定型设计,着力提高制造技术与制造工艺水平,稳定产品质量,提高批量生产能力,以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同时会有更多的衡器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使得常州的衡器工业走上真正的健康的、持续的发展轨道。


上一条:计算机电子产品生产行业介绍
下一条:公共广播行业介绍

关闭